• <samp id="mckso"><s id="mckso"></s></samp>
    <input id="mckso"></input>
  • 選擇搜索項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70余位專家編寫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出版發行

    信息來源:中國食品報     發布日期:2020-11-25 17:08:11    閱讀:0

    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名詞委”)批準,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70余位專家學者完成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于日前正式出版公布。此項工作歷時6年,收錄名詞3432條,包括總論、食品科學、食品工程、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5個部分,是科研、教學、生產、經營及新聞出版等部門應遵照使用的食品科學技術規范名詞。其出版對食品科技乃至食品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填補基礎性空白----為食品科技鑄魂

    食品產業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更是保障民生的基礎產業。食品科學技術學科歷史悠久,是以食品工業所依托的科學理論問題的研究、工程技術及裝備的實現和相關科研、工程隊伍的組織與培養為其基本內涵的學科。作為一支重要的學術分支,還與農學、工學、理學、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互為交叉。

    《食品科學技術名詞》

    作為科學技術交流和傳播媒介之一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是科學技術名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知識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科學概念的語言符號。它的審定與統一對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在食品產業中夯實科學基礎的工作,也是信息交流、教育和科學普及的基礎,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建設工作。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院士指出,任何一門科學或學科,都必須有一套系統完善的名詞來支撐,否則這門學科就立不起來,就不能成為獨立的學科。郭沫若先生曾將科技名詞的規范與統一稱為“乃是一個獨立自主國家在學術工作上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實現學術中國化的最起碼的條件”,精辟地指出了這項基礎性、支撐性工作的本質。這項工作正是承載了填補食品科學技術領域基礎性空白的重要使命,為食品科技和食品產業的未來發展與突破夯實基礎、鑄造靈魂。

    不辱使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受全國名詞委委托,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承擔了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工作。2014年7月,雙方共同組織成立了以孫寶國院士為主任委員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食品分委會”),并分為4個組,每組設組長和秘書,分別承擔相應的收詞和定義工作。

    在審定工作過程中,食品分委會成員和參加編寫的人員共70余位專家學者,在朱蓓薇、金征宇、王碩、李鐸4位組長和陶文沂、江波、王俊平、朱加進等優秀專家的引領下,遵循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法,力求體現定名的科學性、單義性、系統性、簡明通俗性和約定俗成等原則,并盡可能與國際通用的命名方法相一致。他們以“熟悉專業,潛心考究;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名詞面前,一律平等”為工作定位,不計報酬、任勞任怨,通過十幾次不同形式的討論會以及不計其數的溝通,反復磋商、認真討論,精益求精。食品分委會在完成征求意見等程序后,于20178月報送全國名詞委審批,經數輪修改后,于2018912日預公布,預公布為期1年。

    此次完成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分為總論、食品科學、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食品營養5個部分,共3432條詞條。類別的劃分主要是基于食品科學技術的范疇和業內的共識,從科學概念體系進行審定,并非嚴謹的學科分類。本次是第一次開展食品科學技術領域的名詞審定工作,側重于基礎名詞和常用名詞,一些不夠成熟或有爭議的名詞沒有列入此次審定工作。

    2017年11月,食品分委會專家組榮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突出貢獻獎,頒獎儀式在無錫舉行(資料圖)

    6年來,70余位優秀專家甘于寂寞、無私奉獻、斟字酌句、精益求精,以高度的責任與使命感和令人欽佩的敬業精神投身于這項偉大而又艱苦細致的公益事業中。201711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為表彰項目全體成員對本項工作的付出與奉獻,授予食品分委會專家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突出貢獻獎”。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指出,科技名詞承載著科學和文化,一個學科的名詞,能夠勾勒出學科的面貌、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不斷地對學科名詞進行審定、公布、入庫,形成規模并提供使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項工作又有幾分盛世修典的意味,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供稿)

    漫漫工作路程回顧

    2014年——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

    7月18日,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名詞委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組成了以孫寶國院士為主任委員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會議公布了食品分委會成員名單,確定了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工作分為食品科學、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食品營養4個分支,并確定了收詞范圍和原則。由此,這項長達6年的工作拉開了序幕。                        

    2015年——收詞框架確定,開啟釋義工作

    自3月14日開始,根據食品分委會的總體安排,下設的食品工程組、食品營養組、食品安全組、食品科學組,在各組長和秘書的召集下,分別由成員所在單位東莞理工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江南大學作為承辦單位,相繼召開小組審定會,就已經形成初稿的收詞條目進行討論和歸整。

    5月6日,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就各小組形成的收詞條目初稿及名詞釋義樣本進行了討論,對收詞框架、范圍、歸屬等問題形成共識。

    8月1213日,在長春召開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組會議。會議由吉林大學承辦,對收詞條目進行了討論,并統一了名詞釋義的方法。

    9月10日,在北京召開由各組秘書參加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條目審定會。會議對名詞條目再次進行系統梳理,最終確定收詞條目。

    11月20日,釋義工作正式開展。

    12月,由食品分委會推薦的劉靜波教授被評選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先進個人”,并在2015年底召開的全國名詞委第七屆全委會會議上受到表彰;分委會主任委員孫寶國院士當選為全國名詞委第七屆委員會委員。

    2016年——釋義工作有序推進

    3月11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代表和全國名詞委專家共同參加了由南京農業大學承辦的食品工程組工作會,會上對食品工程領域名詞釋義進行了充分討論。會后,分委會秘書處以食品工程組作為典型案例,及時將好的經驗和做法提供給分委會各組參考。

    4月下旬,形成名詞釋義初稿,并提交全國名詞委進行初步審核。

    6月30日—715日,項目組全體成員對全國名詞委審核修改后的釋義進行交叉性綜合審讀。

    8月18日,召開食品分委會第二次工作會,對綜合審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與討論。

    2017年——主體工作完成

    截至6月15日,《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征求意見稿)業內內部征求意見工作完成,各組進行修改匯總。

    7月19日,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定稿會在北京召開,食品分委會委員針對本項目及審定稿進行了討論,食品科技名詞審定工作主體內容完成。

    8月,《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報送全國名詞委審批。

    2018年——進入預公布階段

    9月12日,經全國名詞委批準,《食品科學技術名詞》正式進行網上預公布,預公布期為1年。

    2019—2020年——修改完善,正式公布

    根據預公布期間的反饋意見,食品分委會再次組織多次修改和完善。

    2020年10月,經全國名詞委批準,《食品科學技術名詞》正式出版公布。

    (連荷)

    成年美女黄网站18禁视频
  • <samp id="mckso"><s id="mckso"></s></samp>
    <input id="mckso"></input>